2023年十大教育热词
核心提示:我们即将告别2023年,在这一年里,《教育家》杂志致力于记录、探索、解析教育领域的重点、热点,我们从中列出10大教育热词,进行
我们即将告别2023年,在这一年里,《教育家》杂志致力于记录、探索、解析教育领域的重点、热点,我们从中列出10大教育热词,进行回顾。
近几年,新教材、新高考、“双减”政策、新课标……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组合拳,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也让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多可能。·如何为教师营造更宽容、更具支持性的“改课”氛围?《教育家》聚焦以“课堂教学改革”撬动育人方式变革,倾听学生对课堂的需要和期待,了解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挣扎与求变;寻找在新课改过程中先行一步的优秀教师,谈谈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做出的探索与实践;从差异教学、深度学习、激励和保障机制等层面,针对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邀请相关专家给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 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非正式教育”的概念。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塑造教育的趋势(2022)》报告提出:非正式和正式的学习相互影响与加强,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应该考虑如何给学习者创造非正式学习的平等机会。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随着数字化时代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儿童青少年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处于教学双方的老师和学生是如何理解和定义非正式学习的?我们试图立足中国教育大转型、教育高质量发展,倡扬儿童青少年的非正式学习,呼吁完整学习的回归,让更多人关注和打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另向度。几乎是在一夜之间,ChatGPT“刷爆”了网络和朋友图,与之相关的多个话题接连登上各种热搜头条。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被大量运用于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新闻报道、软件开发等领域,越来越多担忧的声音出现:人工智能将取代若干人类工种,夺去多种工作岗位。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深刻影响,可能要在未来才能完全显现,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事业,当下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教育家》与ChatGPT进行了一次“对话",它对教育的观点,引人深思。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能力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最应该关注和培养的。·ChatGPT对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应对未来社会的竞争,我们需要什么?站在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的节点上,我们和广大教育者共同反思传统教育,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超越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2023年,各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纷纷出台新规,并对不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通知》,对一线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的晋升职称进行分类分层评价,对乡村教师晋升职称采用“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办法。
-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共同组织修订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主要修改内容涉及“为不同岗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有利空间”“突出评价教育教学实绩”“进一步向基层一线教师倾斜”等。
-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做好全省2023年职称制度改革和职称评审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提到优化基层服务“3010”职称申报评审机制,这一政策的实施对象包括中小学教师,即县级以下基层学校任教满30年,且在中级职称岗位上任职满10年现仍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直接晋升高级职称。
职称制度改革惠及广大中小学教师,既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应有尊重,也是对义务教育的一种促进。本期专题报道聚焦当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存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呈现改革的样本,探索和拓展改革的空间,以期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明方向、找准突破口。
近年来,“贱师”“辱师”甚至“伤师”等现象屡现。诸如此类的事件,折射出“师道尊严”的式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重振师道尊严。
-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师道尊严进一步提振”。
- 6月,教育部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决维护教师正当权益和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为什么教师在面对师生冲突、家校冲突时成为“容易受伤的一方”?·提振“师道尊严”,应如何重构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维护教师职业权利、重振“师道尊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们深入剖析“师道尊严”失落的原因,厘清当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探讨如何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重构健康的师生关系,以期进一步促进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
-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
教育数字化是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转型,其本质在于重建教育生态,是实现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家》邀请了众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人员,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外延,使学校管理者、教育一线工作者以及广大受教育群体在教育创新发展的路上,多一些理性思考与智慧的力量。教育信息化要“跟得上”时代,更要“看得见”幼儿。由于部分幼儿园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它们的信息化之路偏离了正轨。《教育家》持续关注教育信息化变革,聚焦、助力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实践。遭遇波折后,为何有人能快速从消极情绪中复原,并获得一定的积极力量?有人却持久沉浸在沮丧中,哪怕新学期到来也不能平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关键区别在于“乐商”。乐商,代表一个人感知快乐的能力,既包括乐观水平的高低,也包括个体从所经历的消极事件中获取积极成分的能力,以及影响或感染他人的能力。儿童青少年如果能拥有较高的乐商,他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获得幸福感的能力。《教育家》与你一同认识乐商,探寻培养和提高孩子乐商的有效方法。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愈发重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作为八大基本理念之一。
-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评价改革撬动育人方式变革,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指明方向。
-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为落实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导。
当前,广大中小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在提高教育的个性化方面也做了有益探索,但离真正的个性化教育仍有不小距离。推进实施“货真价实”的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教育发展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教育家》试图探讨,从口号到行动、从理想到现实,落实个性化教育要穿过哪些泥沼,还有多长的路要走。随着国家科学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实验是科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 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新课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提及以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但是,长期以来,受学校重视程度、实验设备、管理制度、考核评价等因素的制约,实验教学在各中小学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教育家》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实验课,从问题出发,探讨实验课的深入有效开展,以期通过实验课点燃中小学生科学与创新的火种。科学教育贯通整个基础教育,其目的是让孩子在广义的科学素养中学会创造。- 仅有10.2%的小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每周至少1节科学课;
- 仅有6.9%的小学所有学生每月至少使用1次科学实验室;
- 仅有6%的小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在科学课上有实验、有探究。
·我国科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有何解决途径?《教育家》关注科学教育在师资队伍、课程内容、评价方式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之法。
- 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参与调查的青少年有14.8%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风险,其中4.0%为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当下,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严峻。
-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让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 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增进少年儿童健康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据报道,今年开学一个多月后,多地儿童精神科出现了爆满现象。
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帮助正处于心理“寒冬”期的他们走出灰暗,是全社会的责任。《教育家》向多位心理咨询师、家长和教师征集并整理出如下问题,并邀请相关专家分享他们的思考与建议。拥有一个健康、开阔的心理空间,能够增加孩子对复杂世界的理解度、对不同意见的开放度、对美好生活的进取度;让孩子不囿于情绪的旋涡,保持强大而稳定的内核,当他们渐渐长大,就更少成为现实感极弱、缺少价值感支撑的“空心病患者”。确保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平衡,保护这一空间至关重要。·哪些经验、情感和认知沉淀,有益于扩展和培养儿童的心理空间?我们共同探寻,希冀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和满足的关系环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在具体的预防、转介、诊断、治疗、康复等落地环节中,家校医社各方的联动仍然困难重重。心理情绪问题一旦越过“防未病”阶段,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境。只有家校医社达成共识,才能帮助他们尽早迎来新生。《教育家》探寻加快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的方法,与广大教育者一起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教育家》杂志大16开,全彩印刷,周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0-1372/G4,国际刊号:ISSN 2096-1154。
订阅方式:
一、电话订阅
电话:010-67071542 62253451(全套,全年订阅价720元)
本文地址:http://lianchengexpo.xrbh.cn/news/10331.html
迅博思语资讯 http://lianchengexpo.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