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10到31013,我们经常听到“金本位”、“银本位”这样的术语。那么什么是“金本位”和“银本位”,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金本位
金本位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广义的金本位包括金币本位、金条本位和金汇兑本位。
通常所说的狭义金本位制,即金币本位制。其特点是:金币的形状、重量、成色由国家法律规定,但可以自由铸造、熔化;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具有无限法律补偿能力的主币和具有有限法律补偿能力的价值符号(辅币和银行券)同时流通;货币储备使用黄金,用于国际结算,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国内。这些特点使得本位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等,国内价值与国外价值趋于一致,从而保证了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
金本位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早在1861年,英国就通过了金本位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黄金为货币的本位。1862年开始铸造金币,货币单位为英镑。1865年,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组成拉丁货币联盟,发行了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金法郎,纯金含金量为0.9032258克。这种国际通用的金币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停止流通,但国际电信联盟等一些国际组织仍然使用金法郎作为计算和结算的单位,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9世纪后期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对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黄金的产量是有限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均。再加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金币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的基础在削弱,纸币等价值符号自由兑换金币的可能性在降低,黄金在国际上的自由进出口受到限制,最终导致西方国家在一战爆发后,以及1929-1999年的金币本位制破产。金币本位制在论资排辈的世界盛行了大约一百年。它虽然成为了货币史上的历史遗迹,但却给货币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银本位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银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银本位是实行以银的重量为价格标准的银块流通。银币标准是国家规定银是货币金属,要求铸造一定形状、重量、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以自由出口或进口,以确保外汇市场的稳定。在货币史上,白银充当本位货币的时间早于黄金。但是,作为货币商品,黄金远远好于白银。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首先过渡到金银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被金本位制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和印度仍保持银本位制。
在中国的货币史上,白银从汉代开始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开始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使用白银的国家。但是,实行以金属重量为基础的白银制度,属于称重的货币制度,并没有进入货币制度阶段。
宣彤二年(公元1910年)发行《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重七分二角,成色九成,故名大清银币。但是银元和白银仍然在市场上使用。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3年出版了《国币条例》,其中正式规定重量为七个ce的银元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颁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条例。白银的本位货币命名为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其中银88克,铜12克,即纯银23.4448克。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每元银本位货币的允差不得超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均以银本位货币进行赠予和收受,每次使用次数不限。同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二品改元”政策,发行全国统一银币——枚“孙中山头像”。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的货币制度改革,宣布废除银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