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企业  中国  设备    上海  行业  未来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说明文阅读|06 学会拓展探究

   日期:2024-10-31     移动:http://keant.xrbh.cn/quote/11407.html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说明文阅读|06 学会拓展探究


伊人频道学习资料快速搜索

(点击下面蓝字即可查看)


七上汇总

七下汇总

八上汇总

八下汇总

九上汇总

九下汇总

班主任资料

家长必备资料

初中名著

2023中考

初中作文

作文素材

古典诗词文学

影视、听书

传统文化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初中英语

初中历史

初中道法

高中语文

七上微课

七下微课

八上微课

八下微课

九上微课

九下微课

七上名著

八上名著

九上名著

听名著

2022中考

2021中考

2020中考

名著电影

初高衔接

阅读训练

2023暑假预习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朝花夕拾》

《西游记》

《红星照耀中国》

《昆虫记》

《艾青诗选》

《水浒传》

写作技巧

2024中考

单元作文指导

月考试卷

七八九年上册自学

大单元教学

期中检测卷

《儒林外史》

《简·爱》

《骆驼祥子》

《海底两万里》

《经典常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记叙文阅读指导

说明文阅读指导

议论文阅读指导

期末试卷

七下名著

八下名著

九下名著


nback="static" style="outline: 0px;vertical-align: bottom;user-select: none;line-height: 0;inset: auto;">


大家好,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伊人频道的推送,那是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了。「星标」伊人频道,就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公众号推送的优质文章啦。具体操作只有三步:
1.点击文章标题下面的蓝字“伊人频道”;
2.点击右上角的“”;
3.选择“设为星标”。
点击下面的公众号名片,阅读更多美文

nceid="268345568348554184" data-type="video" data-mediatype="undefined" data-authiconurl="" data-from="new" data-width="1664" data-height="1080" data-id="export/UzFfAgtgekIEAQAAAAAAwdU5jx9wngAAAAstQy6ubaLX4KHWvLEZgBPEn6MQeShIHpOFzNPgMIuWcZQxAevIi_QwRm2omLxi">

学/习/必/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常考默写题汇总
【思维导图】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导图汇总,收藏学习
初中名著七八九年级下册电影、电视、有声音频合集
教师用书|统编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全本)
初中名著|随时随地听名著看名著!七八九年级下册电影、电视、有声音频合集
2024春初中七八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有变动
宝藏资源|随时随地学名著!七下名著资源汇总!快收藏!
宝藏资源|随时随地学名著!八下名著资源汇总!快收藏!
宝藏资源|随时随地学名著!九下名著资源汇总!快收藏!
统编语文七下八下九下预学案,寒假预习!
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必背课文64篇大全,现代文+古诗文(原文+译文)
统编七八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视频+知识点汇总(建议收藏)
七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寒假天天练汇总(1-12期)
八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寒假天天练汇总(1-11期)
2022-2023学年七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读读写写汇编(注音+解释)
八年级语文下册读读写写汇编(注音+解释)
九年级语文下册读读写写汇编(注音+解释)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汇总(20240213整理)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汇总(20240214整理)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汇总(20240215整理)










06 学会拓展探究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①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②小宁和爸爸去超市购物,家里有菜篮子,但爸爸嫌麻烦不想带,认为直接从超市买塑料袋装东西更方便。结合文中的知识,替他写一段话劝说爸爸。(100字以内)
为了准备辩论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
二、答题方法。
1.材料拓展探究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范围。
(2)分析材料。明确说明对象,找出与之相关内容,提取关键词;若是多则材料,需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3)找出关联。将提取出的关键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关联。
2.主观表达
(1)献策建议类:审清题干围绕什么提建议,解决什么问题;紧扣主题,切合实际,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感悟启示类:抓文中关键句段、提炼作者观点;深入挖掘事物、事理隐含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热点。
三、答题举例。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答案示例:气候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进阶训练】
一、基础过关。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网络流行语与思维
徐默凡
①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活动。
②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当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由于网络传播极为快速,因而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等谐音梗,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
③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加上一个感叹号的,都是以“哇哦”“哇塞”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的,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
④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社畜”“996”“打工人”等词流行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懂王”“直男”一下子就对号入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也不例外,所有和疫情斗争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具体过程和压力,不再去思考不同逆行者的细微差异。网络流行语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显然,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⑤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使用者希望话语一经使用就引发别人的关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别字代替双关,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没有可回味的东西,还会对这种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就像用鸡精做菜,会带来口感的迅速提升,但久而久之就败坏了味蕾,降低了品位。
⑥流行语的诞生、传播和消亡,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我们要警惕的是网络流行语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慎重对待语言,就是慎重对待我们的思想。
(选自“咬文嚼字”公众号,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4分)

【参考答案】(1)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2)标签化(3)浅薄化(4)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
【解析】先通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根据题干中的“浮夸化”“养成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可定位至第③段,根据第③段中的“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可知,第(1)空可填写“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简化思维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产生很大危害”可定位至第④段,根据第④段中的“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客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可知,第(2)空可填写“标签化”。根据题干中的“降低了语言的品位”可定位至第⑤段,根据第⑤段中的“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可知,第(3)空可填写“浅薄化”,第(4)空可填写“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
2.根据文章推断,作者所认为的优秀的语言应具有的特点不包括(2分)(    )
A. 细腻    B. 准确    C. 华丽    D. 精致
【参考答案】C
【解析】先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分析作者认为优秀的语言应具有的特点。通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和第③段中的“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可知,语言应细腻,不能追求浮夸化;根据第②段中的“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和第④段中的“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可知,语言不能简单地划分类别;根据第②段中的“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和第⑤段中的“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还会对这种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可知,语言应精致,不能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趣味。据此可知,作者认为语言应具有的特点为“细腻”“准确”“精致”。故本题选C。
★3.以下句子都有谐音现象,请依据文章观点分析哪一项更令人回味,并说明理由。(4分)
A.这件事“雨女无瓜”。(注:“雨女无瓜”谐音“与你无关”)
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答案】B句更令人回味(1分)。B句以多变的天气寓意情感,诗中的“晴”字一语双关(1分),既指天气晴朗,又可以理解为“感情”,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含蓄复杂的感情,有形义配合的深层趣味(1分);A句以谐音来夺人眼球,缺乏语义相关,只是形式上的浅加工(1分)。
【解析】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出文中有关“谐音”的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最后判断两个选项,哪一项符合作者的观点。阅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等谐音梗,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可知,语言不应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应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趣味。“雨女无瓜”谐音“与你无关”,“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没有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语言表达浅薄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的表面意思是“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这既是写天气情况的,又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义双关的手法,“晴”和“情”谐音,“有睛”“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更令人回味。
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古人梳刘海儿吗
郑昭昕
①近年来,古装剧中的男女主角常梳着各式各样的刘海儿。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人梳刘海儿吗?
②头发在中国古代社会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等密切相关。譬如中国古代素有成人礼的传统,男子二十岁要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扎个髻再戴冠即为“冠礼”;而女孩则是十五岁盘发配笄,便为“笄礼”。
③这种束发传统为古代冠服制度的一部分。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对不同礼俗中对应的服饰、发式都有明确规定。
④周代男子的发型多为“椎髻”,也就是把头发在头顶束成直立状的发髻,梳成椎髻后,再用冠帽将发髻套住,防止头发散乱。
⑤秦汉时期形成了较固定的发式。看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便可知道当时流行的男子发型。这八千余名士兵中,一般步兵的发髻多向上梳并略偏某一侧,他们有的用发带裹发定型,有的戴有冠帽。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帻(zé)”这种冠饰。它实际上是一种包头布,即用一块巾布从脑后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处打结,使巾布的两角翘在前额作为装饰。这种冠饰在当时可是公认的“时尚单品”。
⑥南北朝时期,受鲜卑胡服影响而出现了“幞(fú)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其特征是脑后披有两条长巾。后来,幞头逐渐成为贵族男子的日常冠饰,而“卑贱执事低微者”仍戴帻。
⑦无论戴幞头还是帻,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男子发型基本上都是长发且束发为髻,鲜少有额前短发这种刘海儿造型。
⑧那么,刘海儿是否出现在女子发型中呢?
⑨古代女性的发型十分丰富,她们将乌黑的长发分股挽束成各式各样的髻、鬟(huán),用笄固定后,配以各种华丽的冠饰。自周代起,妇女便流行梳高髻,至秦汉时期仍旧盛行。
⑩纵览先秦至汉代的男女发型,似乎都不见刘海儿的踪影,那刘海儿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⑪隋唐时期的男女发式基本承继了前朝的形制样式,同时还发展出大量丰富多姿的造型,唐代社会上普遍流行“高冠峨髻”。
⑫以“高冠”为时尚的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只在冠饰上做了许多创新,出现了进贤冠、笼冠、武弁、纱帽等新冠饰。另一方面,唐代女性的发式更为丰富。当时发型以巍峨华丽为美,继承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同时还发展出翻荷髻、反绾髻、风髻、交心髻等。
⑬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鬟与髻不同,历代流行的髻都是实心的发盘,而鬟是一种中空的束发造型。除此之外还有鬓,鬓是两耳旁的发。唐代女子根据发髻式样设计出各类鬓式,如松鬓、蝉鬓、雪鬓等,有些妇女也会在发鬓上饰以花钿等装饰,更显华贵俏丽。
⑭然而,幼女的发式并无髻、鬟、鬓之分,大都垂于额前。少女发式则是四垂短发,以发覆眉目,这不正是刘海儿的原型吗?李白在《长干行》中也曾描绘:“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邮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说的便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古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是在幼儿、孩童身上出现的。
⑮实际上,古代孩童在未成年之前,发型都是自然下垂且有修剪的,自周代起孩童的发型多为小丫角,男孩子剪发后留下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女孩子则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而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被称为“留孩发”。
⑯“刘海儿”与“留孩发”发音相近,有一种说法认为“留孩发”为民间口语,“刘海儿”是其书面用语。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刘海儿”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个名叫刘海的仙童,他的前额上有一排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此后,人们便习惯将前额上的短发,称为“刘海儿”。
(刊载于2022. 3,有删减)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椎髻”是周代男子的主要发型,而周代妇女流行梳高髻,且这一发型盛行至秦汉时期。
B.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椎髻”发型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发式。
C. 隋唐时期,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但出现了新冠饰,女性发式则有髻、鬟、鬓之分。
D. 文章以大家喜爱的古装剧开篇,且运用问句,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辨析选择。根据第⑤段中“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帻’这种冠饰”可知B项对兵马俑这一例子的具体说明的内容表述不正确。故选B项。
5.文章第④-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是如何具体说明的?(3分)
                                                                                        
【参考答案】时间顺序。第④-⑥段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说明了周代至南北朝时期的男子发型以长发且束发为髻为主。(说明顺序得1分,分析得2分)
6.文章第⑭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引资料。引用李白的《长干行》,有力地说明古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是在幼儿、孩童身上出现的,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说明方法得1分,作用得2分)
7.“古人梳刘海儿吗”这一标题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古人是否梳刘海;运用问句,能够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标题”“作用”,明确本题考查标题赏析。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直接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问句,能够引起读者对古人是否梳刘海的猜测,进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思路作答即可。
8.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A. 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
B. 自周代起,中国便有完整的冠服制度。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相当”表示程度高,B句删去了“相当”,不能表明周代冠服制度的完整程度之高,因此A句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表明选择得1分,分析得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比较”“表达效果”,明确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作答本题,首先细读两句话,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然后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细读句子可知,A句比B句多了“相当”一词,因此重点分析“相当”一词。“相当”在句中表示程度高,修饰“完整”,意思是我国的冠服制度从周代开始,完整程度就非常高,准确说明了周代冠服制度的完整程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B句去掉“相当”后,不能表明周代冠服制度的完整程度,因此A句表达效果更好。据此思路作答即可。
★9.结合文章内容推测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描写的人物妆容可能出自哪个朝代?(3分)
链接材料: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参考答案】唐代。因为唐代女性的发式不仅有发髻造型,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答出朝代得1分,分析得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链接材料”“推测”,明确本题考查信息推断。细读诗句,抓住关于发型的字词“翠鬟”,然后联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当时发型以巍峨华丽为美,继承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可以推测属于唐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真题演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汲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0.“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11.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1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示例:(1)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
(2)列数字。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
(3)打比方。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13.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示例: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都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③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④由表及里,求真务实。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皮揭示科学秘密。




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后台对话框回复:课件


  

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

获取更多语文学习资料:

七上  七下  八上  八下  九上  九下  

名著  作文  视听  诗词  传统文化  现代文  

文言文  古诗文  英语  历史  道法  高中语文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班主任  阅读  

课件  目录  合作


The end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由伊人频道编辑整理,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值得我们学习的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旨在学习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因第三方原因无意间侵犯了您的著作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您需要转载本文请申请授权并标明准确出处。


猜您喜欢
往期精选▼
(点击标题文字,即可查看)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20240213整理)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汇总(20240213整理)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汇总(20240214整理)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汇总(20240214整理)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汇总(20240215整理)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汇总(20240215整理)
初中名著知识汇总(20240216整理)
班主任、家长学习资料汇总(下)(20240217整理)
2024中考语文知识汇总(20240218整理)
初中作文指导和作文素材汇总(20240219整理)
电影、电视剧、经典视频、有声小说汇总(20240220整理)
古典诗词古典文学汇总(20240220整理)
传统文化知识汇总(20240221整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642篇汇总(20240222整理)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641篇汇总(20240222整理)
初中历史、道法、地理知识汇总(20240223整理)
初中英语(外研版)知识汇总(20240223整理)
统编高中语文知识汇总(20240224整理)
统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024年2月整理)
统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024年2月整理)
统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024年2月整理)
中考语文知识汇总(2024年2月整理)
班主任、家长学习资料汇总(2024年2月整理)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汇总(2024年2月整理)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寒假读起来!
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
统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

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觉得内容不错请点赞

点“”分享给更多人

本文地址:http://lianchengexpo.xrbh.cn/quote/11407.html    迅博思语资讯 http://lianchengexpo.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