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企业  中国  设备    上海  行业  未来 

2024年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预测21---11、14要这么考,你知道了吗?

   日期:2024-10-31     移动:http://keant.xrbh.cn/quote/12291.html

图片

2024年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预测21---11、14要这么考,你知道了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轻A指关中B天险之势C燔烧屠戮逞其暴D卒举E而遗之F二三降虏G反怀区区之故H楚而甚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微汉高帝”中的“微”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

B. “据形便”中的“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C.“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中的“区区”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中的“经营”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天下有三种资本可以凭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项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必定失败。

B. 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如同穿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没有人知道。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

C. 何博士不认可项羽灭亡的原因是背弃信义,夺取了汉王的关中;他认为项羽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全,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D. 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有称霸的业绩,想凭借武力征伐来管理天下,结果五年就亡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14. 阅读两则材料中关于项羽的描述,从“德”“智”“力”三个层面在原文中找出项羽缺失或不足的相关依据,填写在下图表中。

   评价维度

原文依据(《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原文依据(《史记·项羽本纪》)

   德的层面

   智的层面

“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王之于智盖疏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的层面

“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答案】10. CDG    

11. D 12. B    

13. 1)项羽在力量上曾经强盛一时,但因为他不了解真正的力量所在之处,这是他最终败亡的原因。(2)项羽虽然没有一丁点封地(作根基),却趁着当时的形势从民间起兵,仅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义军把秦灭亡了。    

14. ①“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    ②“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③“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荣。

“轻”是“指”的状语,“关中”是“天险之势”的定语,共同作“指”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势”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逞”的宾语为“其暴”,应在“暴”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遗”的宾语为“之二三降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虏”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故选CD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没有/微小的”;句意:即使没有汉高祖。/请答应我这微小的志愿。

B.正确。均为“占据”;句意:占据有利战略位置。/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C.正确。“微不足道/诚挚的”;句意:那么可以说他的过错只是背弃了小小的信义。/感谢你诚挚的关怀。

D.“意思相同”错误。“规划治理/金玉珠宝”;句意: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韩魏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错误。由原文“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可知,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并且自称为“霸王”,说明项羽的也有雄心壮志。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曾经;“以”,因为;“所以”,……的原因。

2)“尺寸”,一点封地;“陇亩”,民间;“将”,率领。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可知,道德方面,项羽是谈不上的。所以,①处应填“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

由原文“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可知,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所以,②应填“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由原文“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知,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所以,③应填“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称王天下的人,他们所依赖的有三种:有以道德得到天下的,有以力量吞并天下的,有以智谋获取天下的。依靠道德得到天下的,夏、商、周三代就是这样;依靠力量吞并天下的,秦朝就是这样;依靠智谋获取天下的,刘汉就是这样。看来,以力取的不如以智取的好,以智取的比不上以德取的完美。 

道德方面,项羽是谈不上的;而智谋和力量(他)两方面都没有。然而后人的议论竟说:项羽的不幸是(因为)遇到了汉王这个敌人,才丢掉了天下。唉!即使没有汉高祖,项羽也必然要失掉天下的。汉王的智谋也是不够的,因为他了解真正的智谋之在的地方,这就是(他)称王大下的原因;项羽的力量曾经强大过,因为他不懂得真正力量在的地方,这便是(他)所以败亡的原因。

观察他所依赖的资本,确实好象有力量强大的方面。然而他所谓的力量,(不过是)内靠自身的勇敢叱咤风云以威慑懦夫;外靠部众的强劲拼搏足以吞掉敌人罢了。至于倚仗有利地形,占据有利战略位置,俯首东视,治理天下,保住王业的稳固,留给后世强威,即所说的真正的力量,他本来就或许弄不懂。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荣。他回到故乡后竟说道:“富贵荣华了,如果不回故乡,就象穿着华贵的衣裳在晚上走路一样,谁能知道呢?”这种特别短浅的度量,怎么值得有志于天下的人去称道呢!后来列举项羽过错的人都说:“(他)夺取了汉王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这就是他灭亡的原因。”唉!假如项羽没有意思称帝,而只是夺取汉王的关中,那么可以说他的过错只是背弃了小小的信义;如果他有意夺取关中称帝,那正是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只是,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全它,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啊。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说: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岑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

材料二: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爽,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鸣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子A因之B亦为之C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中的“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白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

B.“伯夷扣马而谏”中的“扣”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

C.“而尤者,伯夷也”中的“尤”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

D.“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中的“趋”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

B. 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

C. 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

D. 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

13. 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14. 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

图片

【答案】10. BDF    11. C    12. B    

13. (1)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

(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14. ①孔孟;

②扣马而谏,耻食周粟;

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沿袭了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后世乱臣贼子就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两句结构完整,故BD两处可断开。

“以为”,动词,认为,“微”指如果没有,领起的假设关系内容都是“以为”的宾语。“乱臣贼子”是名词词组,“接迹于后世”是状语后置句,前后结合构成主谓关系句,结构完整,陈述假设的结果,“乱臣贼子”前要断开,故F处须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从”,都是使动用法,使跟随、率领。句意: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攻打商纣王。/沛公第二天率领一百多骑兵来拜见项王。

B.正确。牵住、拉住。/敲击、拍击。句意:伯夷拉住马进谏阻止。/敲击船舷而歌咏。

C.错误。都是“最、甚”的意思。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

D.正确。奔赴,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趋于、走向,表示抽象的动作行为。句意:从北海之滨奔赴文王的邦都。/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理解错误。韩愈并未将伯夷与微子对比,文中真正对比的是天下贤士、诸侯跟随武王伐纣与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不同态度。

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宗”,归附;“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君臣之义;“食”,吃。

2“是”,这时;“奋”,奋然起事;“相”,辅佐;“遂”,于是;“元元”百姓。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在王安石看来,孔孟关于伯夷事迹的叙述和评价客观而中肯,由“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可知,“不事暴君,隐居避世,待天下清”是孔孟的观点,故可知①处填:孔孟。

王安石认为,司马迁《史记》中增加的“扣马而谏”“耻食周粟”的故事细节是出于个人“偏见独识”的想象之辞,已“失其本”。故可知②处填:扣马而谏,耻食周粟。

王安石认为,韩愈不加考证予以沿袭,将伯夷的形象无限拔高。王安石对司马迁和韩愈二人观点的驳斥,层次分明,主要集中于从司马迁开始的两处史实之误。表中已明确一处错误,另一处据“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后的分析,可知③处填: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士人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只是适合于“义”的标准罢了,不顾虑别人对自己看法如何的,都是豪杰之士,(都是)崇奉“道”无比笃诚并且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人。像伯夷,哪怕穷极天地绵延万世,他都是最不顾虑世人非议的人。(跟伯夷比,)光明的日月不足以称为明亮,高峻的泰山不足以称为高大,高远的天地不足以称为包容万物。在商衰落而周兴起之际,微子贤能,(屡次劝谏纣王无果,见商将亡,)抱着祖宗的祭祀礼器离开了商都。武王、周公圣明,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攻打商纣王,不曾听闻有谁非议此举的。那伯夷、叔齐,竟偏偏认为不可以。商朝灭亡之后,天下遵奉周为宗主。那伯夷、叔齐二人竟偏偏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可耻的,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们)难道是要博取什么才这样做吗?是因为崇奉“道”无比笃诚并且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啊。

(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

材料二:

本文地址:http://lianchengexpo.xrbh.cn/quote/12291.html    迅博思语资讯 http://lianchengexpo.xrbh.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