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点建设进展
2020年和2021年,本学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取得显著进展:
(一)加强复合型培养和特色专业方向布局
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突出语言服务能力培养,2年来,MTI学位点加强全日制复合型培养力度和特色专业方向布局,调整和增设了国际组织服务(汉英法)、翻译与本地化管理、商务与法律翻译、多语种会议同声传译等新专业方向。特别是英语和法语会议同声传译方向,职业化培养质量高;本地化管理方向“翻译+技术”复合型培养特色鲜明,受到研究生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专业声誉好,吸引力强。
(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1年,经过广泛调研市场人才需求后,在培养全日制研究生的基础上,启动了MTI非全日制英语笔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三)积极搭建学科平台
本学科自2016年成立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以来,2019年新组建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2022年成功获批由商务部、教育部、中国外文局等七部委联合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语言服务出口特色基地,全国仅有两所高校获批语言服务出口基地。
二、人才培养
(一)圆满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020和2021年,本学位点共开设MTI研究生8个语种课程累计398门,完成课堂教学13752学时,组织学生人均完成笔译实践15万字以上或口译实践400磁带时以上,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报告累计204篇,完成毕业论文答辩38场,学生教学满意率达98.47%, 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我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设立MTI教育中心,融合校内外管理服务资源,协调8个语种17个专业方向的培养工作。中心主要负责教师、导师资格认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管理、协调,以及学分认定、学生实习实践管理和与毕业环节相关的服务工作。
校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开课和授课质量、翻译实训实践、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相似性检测、校内评阅、校外盲审、论文答辩等环节,完善和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和教学管理员14人。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困难补助基金、研究生助困基金,制定翻译励学奖学金和相应管理办法等。
(三)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我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既重视规模同时又狠抓培养质量,2年共毕业MTI研究生204人,无学术不端问题,学位论文抽检做到100%合格。共有476人次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9名研究生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各类比赛展现出强劲的实力和优秀的水平,屡获佳绩。如第十届口译大赛、“永旺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多语种口译大赛、第25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第九届国际口笔译大赛、第四届全国高校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第二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2021《英语世界》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冬奥写作大赛等多项比赛,共有38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导师注重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承接企事业单位委托翻译或本地化实践项目,累计达到30项,很好地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2020-2021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期间,共选派52名奥运赛时实习生、7名冬奥会志愿者,总计完成超过40天200场次赛时语言服务任务。此外,鼓励学生提高翻译服务能力,2年共36名研究生获得翻译职业资格一级或二级证书。
三、 师资队伍
(一)打造学术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建立了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名教师2021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名教师获得2020年度北京语言大学师德先锋称号。
高翻学院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98%具有博士学位,10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组建了口译师资团队、笔译师资团队、语言服务师资团队、行业师资团队等多个教学团队,涵盖英日韩德法俄西等8个语种,有力地保证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此外,从国内外学界和业界聘请了Laura Burian、黄友义、张法连、师建胜、蒙永业等一批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约20人,定期来校开课、讲座、答辩等,2年累计共20场次。
(二)重视高水平师资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
本学位点重视师资引进和培养工作,先后引进和特聘王立非、吕世生、王继辉3名知名教授,招聘殷毅等博士毕业生2名;许明等2名教师晋升教授;卢宁等2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4名教师攻读博士。
四、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教师带领研究生团队完成多项领先成果,
(一)出版多部专著译著和教材
在外研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服务产业论》、《计算机辅助口译研究》、《经济话语新发展研究》等专著、创办《翻译与传播》学刊,出版《刀锋》、《应邀之作》等译著,以及《译者编程入门指南》、《新时代大学商务英语》等教材10部。
(二)主持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本学位点教师承担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如王立非教授主持国家语委重大项目“新时代语言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便利度指数构建与应用、北京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重大项目“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语言服务竞争力评价研究”;吕世生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艺术学》等。
(三)发表多篇核心期刊翻译研究论文
本学位点教师带领研究生团队发表各类CSSCI期刊论文25篇,涉及翻译研究、翻译人才培养、翻译行业研究等多方面。如在《中国翻译》发表“三国戏的译介与译者行为阶段性特征研究”、 “语言服务本科人才培养:“翻译+技术”模式探索“、“国内外翻译经济研究热点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等论文。召开翻译与语言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论坛和研讨会5次。
五、社会服务
本学位点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
(一)完成冬奥会志愿语言服务
刘和平教授主持北京冬奥组委的重大委托项目“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出版《冬奥体育项目名词》。雷中华、连晨佳等口译教师参与冬奥会口译服务,先后完成冬奥会口译任务100多场次,受到冬奥组委的高度评价。
(二)发布系列行业研究报告
王立非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独家发布《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战疫”应急语言服务报告》、《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大数据报告》、与CSA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应对新冠疫情调查报告》(China Shows the Way into the Post-COVID-19 Future) 。编写完成《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语言服务竞争力报告》、《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等。
(三)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
抗击疫情以来,刘和平、王立非、韩林涛等多名教师带领学生团队翻译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编写的《预防新冠疫情手册》、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指导编写的《疫情防控外语通》英语和法语版,为企业研制双语术语库。此外,为长春师范大学提供“高翻学堂”系列在线课程等教育服务。
(四)在主流媒体发表系列咨政文章
王立非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撰写系列咨政文章,被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网、新华网、学习强国、新浪、网易等媒体发表或转载。如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新文科语言学”(中国网,2021.7.9)、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语言服务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7.9)、加快提升语言服务便利度,支持“一带一路”跨境贸易便利化(中华网,2021.8.17)、以优质语言服务助力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中国网,2021.10.8)、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得应急语言教育体系(学习强国,2021.11.18)、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提升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能力建设(人民日报网,2021.11.22)等。
(五)在各类社会团体担任兼职
本学位点教师在全国各类社会团体中任职,如高明乐教授担任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监事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文化翻译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筹)会长等兼职。
王立非教授担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商务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CSSCI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育前沿》编委等。
刘和平教授获得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担任中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北京市翻译协会常务理事、CSSCI期刊《中国翻译》编委等。
许明教授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文化翻译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北京法律谈判研究会副会长等。
雷中华担任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委员,2021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口译精英研修班”专家组组长。
六、其他
顺应语言服务行业不断发展,行业需求大,高端人才不足的发展趋势,依托MTI学位点雄厚的学科实力和基础,积极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率先在全国设立国际语言服务学科,获得教育部批准,对语言服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已于2022年面向国内外开始招收中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