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 FOMO)”,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就算没听过这个词,至少也拥有一两种这样的症状:群里的几百条消息,就算跟自己没关系也要一句句看完;每天都要像批阅奏折一样刷微博,瞅瞅今天又有什么突发;流行词习惯性百度,表情包随手右键收藏;手机和自己一刻也不能分离,否则就会心慌气短……总之就是一种“任何信息我都要第一时间 catch up ”的心态。
根据 the Economic Times 的介绍,“错失恐惧症”的发明者是哈佛大学的 Patrick J. McGinnis,他在 2002 年提出了这个概念。2013 年,“FOMO”进入了牛津词典,在这期间“错失恐惧”的范围也变得越发宽泛,从朋友圈点赞、好友的照片、热搜里的新闻,到工作邮件、生活八卦……哪怕是一篇“标题党”式的热文,都可以引来“不知道就跟不上时代”的日常内心拷问。
在这种“信息过载”的负担之下,又有一个新词诞生了:“享受错过(Joy of Missing Out,简称 JOMO)。
它由一位叫 Anil Dash 的美国博主在 2012 年提出,并在 2016 年获选柯林斯词典的“年度十大热词”。它的意思类似于“社交网络戒断”,指的是一种“放弃一切社交媒体,重新享受纯线下生活”的状态。如果你不能理解这种感受的话,想象一下自己不带手机、电脑、平板、智能手环等等一切能上网的设备出门就行了。
然而完全戒断终归是不现实的,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做过调查「试图戒断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你都有过哪些失败体验?」,排名前三甲的答案是“难以集中精力连续几小时工作,控制不住手痒”“并没有多干正事,却发现了更多消磨时间的方法”以及“完成了一段时间戒断,满怀期待重开发现根本没人找”。于是我们只好进入“装了又卸,卸了又装”的尴尬流程。
在拉锯的过程中,人们又发明了更多形容社交网络病的新词,基本上可以涵盖手机屏幕亮起那一刻,你内心那些爱恨交加却又不足为外人道的感受,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1. NEMO,Nearly but Not Fully Missing Out
“错失恐惧”和“享受错过”的中间地带,直译过来是“几乎错过但又没有完全错过”,这个词的微妙程度堪比减肥界的“轻断食”,那么我们不妨将它称呼为“轻戒断”。任何有志于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当代人,最后大概顶多也只能修炼到这个境界。
2. FOJI,Fear of Joining In
直译叫“害怕参加”,举例的话,差不多就是“因为担心没人点赞和评论,干脆不发朋友圈”,或者“等了一个小时发现自拍竟无人点赞,只好悻悻然删掉”。在我所的「都市潮流青年指南 」和「当代鄙视链报告」里,“朋友圈必须保持干净/三天可见”的都市潮青们个个深谙此道。
3. MOMO,Mystery of Missing Out
这个词还是引用 the Economic Times,它的意思是“朋友们都有阵子没更新状态,于是你开始担心他们是不是商量好了出去浪却不带你”,当代友谊中信息不对称的生动体现之一。
4. FOBO,Fear of A Better Option
同样是前文提到的那位 Patrick J. McGinnis 的发明, “差不多先生”的洋气版说法,指“因为不敢改变现状而拒绝更好的选择”。例如你买东西的时候找到一家新店,虽然东西都很喜欢,但是一看没几个人评价,逡巡良久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常买的那几家,就可以用它来形容。
5. FO-MOMO,Fear of the Mystery of Missing Out
特指手机没电或者手机坏了的时候,那种“随时害怕有人找”的揪心感受。
6. SLOMO ,Slow to Missing Out
后知后觉型错过。通常来说一则动态发出来,大家密集互动一番,流程就告一段落了,没想到有个朋友过了好几天才给你点了个赞,也不知之前都干嘛去了,那你就可以把这个词送给 TA。
7. BROMO,Bros Protecting You from Missing Out
“哥们为了照顾你而不发状态”,伙伴们就算有活动也不 po 图,免得你感觉自己被孤立。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朋友,请好好珍惜。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都选择了分组展示,你看不到而已。
8. Career FOMO
职场特供版 FOMO,具体来说就是“生怕错过工作中的任何一个机会”,每场会议都不能落下自己,每个人脉都想 social 到位,每次组织学习都要积极参加,总在操心没回完的邮件和微信,哪怕是旅游也得找个能上网的地方,最终导致工作完全占据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