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巨大的效果都是由一个很小的变化引起的,微小的转变可以对个体、组织和社区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遵循流行规则的世界与我们眼中自己现在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
——格拉德威尔
文 / 巴九灵
中国羽绒服的销量冠军出现在2006年。
那是一件大红色的羽绒服,我们在展馆里遇到它,在今天看起来别有一种复古的美感,披着绶带神气洋洋地挂在荣誉墙上。
但有意思的是,自它之后,15年里全中国竟然再也没有一件羽绒服,能突破其销量百万的纪录。
难道再也没人能设计出一款能超越它的作品?
当然不是。
答案你可能想不到,但是说出来,你一定大呼:“对!我也是这样。”
因为,以前人们觉得,如果一件衣服街上有很多人都在穿,那就是潮流,我也要去买一件赶时髦。但是现在的消费者不这么想,人人都穿的衣服,就是烂大街,我偏不要。
以前的流行是大众认可,而现在的流行则是自我认可。原本聚集在一起的流量,逐渐分散到一个一个的小众圈层,而产品也呈现定制化、个性化的趋势。
格拉德威尔写过一本书《引爆流行》,曾连续三年蝉联《纽约时报》全美畅销书冠军。这本书里,作者只探寻了一个商业课题:
所有的潮流都存在着一个引爆点,它与观念、产品、信息和行为方式相关,虽总是到来得出其不意,却往往有迹可循。
企业制造出“爆款”,更大的意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流行规则、捕捉时代变化的公共案例。爆款就像是琥珀,定格住一个时代里各种变量的瞬间,成为企业的进化标本。
01.“拉货车”怎么变成“潮流车”?
我们都知道,去年,五菱宏光发布了一款“神车”——宏光MINIEV。它的客群里有三个数据特别有趣:
1. 72%的车主选择进行改装;
2. 90后车主占比高达72%;
3. 女性车主的占比达到了60%。
改装车爱好者、90后、女性,这三者在过去都属于汽车行业的小众人群,他们的需求是被忽视的。
因为以前我们做生意的逻辑,是集中流量,哪里流量最大,就把店铺开在哪里。
想要知道今年最流行的羽绒服,就跑去十字路口看看人们都在穿哪件衣服;企业想要打广告,就去电视台砸钱抢黄金时段的广告。
好比五菱宏光的工作人员就和小巴说,以前他们常常蹲在汽车论坛里“潜水”,因为那里汇聚了最多的汽车发烧友流量。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找不到这些人了,他们分散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抖音、小红书。每个平台上,都会有专属的话题、小组、标签、超话,人们在各自的圈层里交流关于汽车的讯息。
流量呈现出一种分散的趋势,并且暴露出一个我们对于“流量”既有的错误认知:流量并不对应“人”,而对应需求。
改装车爱好者、90后、女性,这三个关键词的背后,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三个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应三个需求。
所以,小众产品它对应的并不是小众的人群,而是小众的,或者说更为细分化的需求。
五菱新能源销售运营总监刘海群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了一个例子:
熟悉五菱的人,应该都觉得五菱的用户是那些开着面包车去拉货送货的、活跃在城乡接合部的小商贩。但实际上,这些人早就成为了有实力的老板,他们可能把五菱作为一个工具车,然后自己在开宝马奔驰。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下,他可以分别是五菱和大奔的用户;同一个个体,只要他有不同的需求,也会将流量分散到不同的场景。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新的工具,去抓取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流量进行更精细化的运营。
五菱是如何洞悉这背后的爆款需求的?通过企业微信建立私域,以车型为主要的分群依据,收集用户需求。宏光MINIEV的起点就是用户社群,因为有很多用户在群内提出“能不能造一个车,满足活动半径10—20公里,能遮风挡雨,价格不要太贵”,于是有了宏光MINIEV的雏形。
五菱甚至还让社群用户参与产品立项、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
有几次我们内部流程已经定稿了,但是用户在群里很猛烈地吐槽某个点,我们就把原本冻结的造型推翻了。
在大多数人用社群做销售的时候,五菱用社群挖掘创新灵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重建与用户的关系,也彻底改变了产品的链路。用户不再只是终端,他们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起点——定制化产品。
02.千人千面,一客一群
流量越分散,需求越垂直,就会要求企业提供个性化越强、定制程度越高的产品。企业或将失去爆款,但仍能引爆流行。
宏光MINIEV是一种定制化趋势下的产品形态,它比较像乐高,给用户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产品配置包,由客户自己去完成个性化的设计和改造。
而另一种定制化的产品形态,则是由客户提出个性化方案,企业完成定制化生产,比如前两年很火的定制衬衫,甚至是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几千套不同模板的产品。
传统制造业的经典模式是,与经销商签订单,根据经销商的订单数量投入工厂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订单越多,批量采购原材料的成本越低,利润率就越高,而库存的压力已经转到经销商身上。
但是定制化生产则完全相反。比如定制衬衫,往往需要根据每个用户身上几十个尺寸数据量身定制产品,因此,他们一不能把后端生产好的商品分派给前端经销商,二不能直接将前端的订单,交付给上游工厂进行批量生产。
衬衫还属于比较轻的产品,所以服装生产企业也是最早一批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企业。今年的年中经济论坛,我们还听到了几个比较重的制造业的转型案例,例如索菲亚的定制家具。
家具定制行业,每一笔消费者的订单需求都不一样,索菲亚是如何做到大规模生产的?
索菲亚在2014年就建立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完整覆盖了从销售前端的设计画图、报价、下单,再到后端生产流程。同时,从索菲亚的全国七大工厂、总部员工、经销商到一线店长、设计、安装工等,都有一个移动端的管理工具。
现在,如果你在索菲亚下单,那么你会被拉进一个专门为你建设的企业微信沟通群。在这个群里,除了你和你的家人,还有定向为你服务的前台设计师、运营人员、安装师傅,包括后续的维修人员。这种“一客一群”的方式,让人力资源的组合和调配变得更加灵活机动,也让用户获得的反馈变得更加及时和有效。
你可以随时查阅订单的进展,细化到是哪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家具进入哪一个生产基地进行生产等等。
而让“一客一群”这种极致服务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从后端制造、前端销售、经销商管理到客户服务的全链路数字化打通。
在采访索菲亚家居信息化负责人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所有数据化转型的第一步,都是触点数字化。
企业获取数字的来源,是在什么地方?就是所有岗位(包括人力岗位和机器岗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点点滴滴收集起来的。从顾客到门店再到工厂,整个链路都做到触点数字化,才能积累数据,相互打通,彼此支撑,才能实现企业数据互联“内外一体”的进化。
03.企业的触点式进化
五菱的刘海群和我们说过一个故事。他大学学的专业是汽车设计,但专业里有一门课程叫做“计算机辅助”。有一天,这门课的老师就在课堂上提问:
你们告诉我,用计算机设计汽车,到底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强,还是你们学汽车专业的学生更强?
学生众说纷纭,最后老师笑道:是天天用计算机的人,最厉害。
所以想要实现“触点数字化”,首先要让每个员工在每天工作中学会使用数字化工具工作。
一个多月前,叮咚买菜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与腾讯投资的“每日优鲜”,以及阿里“盒马鲜生”并列坐上生鲜行业头三把交椅。和五菱、索菲亚不太一样,叮咚买菜自从诞生那天起,就自带互联网数据化的基因。
但是叮咚买菜遇到的难题,和五菱、索菲亚又有相似之处。生鲜配送业态,既要求极高的标准化——货品的新鲜程度等等,又富有定制特点——用户决策高度个性化。在通过数据系统解决前置仓问题后,叮咚买菜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怎样保证每个站点每个岗位的人才都能够快速达标上岗?
叮咚买菜打造了自己的线上学习平台——叮咚学堂,搭建其内部培训管理系统,并且打通了企业微信,降低了员工线上学习的门槛,并能实时收到新的动态提醒。
通过企业微信,叮咚小哥可以便捷、快速地学习知识和工作技巧。例如,在爆单的情况下,如何快速与客人完成沟通且保证服务质量,不爆单的情况下,又应该如何提供更完善、更极致的服务,甚至细化到敲门只能敲三下。
除了必修的岗位技能、应知应会外,还可以选修个人成长、管理类课程,拓宽个人的见识和未来发展的道路。
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也应该不断进化。从30年前的五菱拉货车,到生产出爆款宏光MINIEV;从让经销商下订单压货的传统制造业,到完全定制化生产的索菲亚;从普普通通的送菜上门,到数字化知识武装的叮咚小哥。
数字化是这个时代里每个企业的基础建设,而企业有责任也有必要为员工提供新的工具,去了解、适应和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工作技能,激发每个触点的全新价值,从而实现人和企业同步进化。
在年中经济论坛上,吴老师说:
每一个时间段,国家和产业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思想、模式、工具和消费者行为变化导致的结果。……今天的中国,就是制造领域里企业进化最激烈的试验场。
不管是传统制造业五菱、索菲亚,或者是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叮咚买菜,也不管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前台状态,背后的逻辑,都是依托于数据控制柔性产业链,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最终提升品牌价值的模式。
而任何具有长线思维的企业都明白:
每一件爆款,都只是企业在某个时代的进化标本。它们挂在荣誉墙上、聚光灯下,折射出过去的荣光,也映照着当下的巨变。
作者 |媛眉| 当值编辑 |林克